8集微紀錄片,英國學者講述中國共產黨與上海的故事

最后更新:2016-08-09 15:53:18來源:澎湃
\
微紀錄片《上海記憶:他們在這里改變中國》8日起亮相熒屏。
 
8月8日至15日21:50,8集微紀錄片《上海記憶:他們在這里改變中國》在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首播。影片每集8分鐘,以史料文獻、歷史影像、實地探訪等形式呈現了中國共產黨1921年至1937年在上海波瀾壯闊的歷史。該片以全英文講述,配以中文字幕。擔任歷史敘述人的是《毛澤東傳》作者、原BBC記者、英國歷史學家菲利普·肖特。
 
菲利普·肖特擔任歷史敘述人
 
為什么請一位英國學者來做這部紀錄片的敘述者?在媒體試映會上,總編導、制片人陳菱說是看中了菲利普·肖特的專業素養,包括40多年的歷史撰寫經驗、出鏡形象、鏡頭感、語言能力,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歷史觀。
 
“對我而言,沒有什么比下面這些更令人著迷的了——例如你弄清楚了那個歷史事件為什么是那樣發生的,為什么這個或那個領導人像這樣或那樣做出了決定。簡而言之,歷史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展開的?我們能從中得出什么教訓?”菲利普·肖特曾在自己的小傳中如是說。
\
菲利普·肖特在討論拍攝。
 
菲利普·肖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傳記,不僅關注歷史事件本身,而且關注導致這些事件的領袖人物以及他們置身其間的環境:毛澤東、密特朗......他說:“這些人物反映了他們所處時代的歷史,他們都曾改變他們的國家。”
 
“歷史學家并不需要告訴他的讀者思考什么,讀者有足夠的智慧自己動腦。”菲利普·肖特感慨,歷史學家或傳記作家的工作是勾畫出那些已知的事實,勾畫出這些事實本來就存在的前后關系,同時,坦誠地承認還有什么是未知的:“讓讀者獲得所有能獲得的信息,再去處置這些信息,最終得出他們自己的判斷。”
 
片中出現了上海市檔案館的哪些寶貝?
 
這部影片同時公布了許多保存在上海市檔案館的珍貴史料。該片總策劃、出品人、上海市檔案局局長、上海市檔案館館長朱紀華表示,上海市檔案館館藏360多萬卷(件)檔案中,很多都與黨的歷史有關。這些珍貴的檔案文獻,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是中國革命的重要見證。
 
比如《新青年》“勞動節紀念號”的影印本,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務日報關于1920年陳獨秀籌備紀念“五一”活動情況的記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務處關于蔣介石、白崇禧等申請出入公共租界通行證的材料,蔣介石1927年3月31日致銀行公會的信函等反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五卅運動以及“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歷史照片及檔案文獻。
\
《新青年》“勞動節紀念號”封面。
\
蔣介石進入租界通行證。
\
蔣介石1927年3月31日致銀行公會信函。
 
其中,一張來自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檔案的陳獨秀“刑事記錄卡”引人注意。“刑事記錄卡”正面上半部分為表格式,填寫姓名、年齡、身高、職業、籍貫等,并貼有在獄中拍攝的陳獨秀照片,下半部分寫明其被捕原因和處置結果,背面則為陳獨秀指紋印數枚。它反映了陳獨秀在上海被捕的經歷。
 
又如1936在巴黎出版的《全民月刊》所連載的一篇紀實報告——《隨軍西行見聞錄》。作者署名“廉臣”,自稱是一名國民黨軍醫,被紅軍俘虜后留用,后跟隨紅軍一起長征。文章描述了中央紅軍自江西出發直至勝利渡過瀘定橋為止,歷時8個月、途經6省、行程12000里的經歷,總結了紅軍能夠獲勝的原因。
 
據悉,這份《隨軍西行見聞錄》是最早向世人介紹紅軍長征及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和紅軍領袖的著作,比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早面世一年多,為后人研究紅軍長征的第一手資料。菲利普·肖特在片中說,后來真相大白,“廉臣”就是陳云。
\
《隨軍西行見聞錄》。
 
此外,該片還公布了一些從海外發掘的史料。比如英國情報人員對中共“一大”代表李漢俊的行蹤監視記錄、毛澤東的弟弟毛澤民在上海從事秘密工作的親筆手稿、多幅首次公布的“四·一二”大屠殺現場照片等。
\
紀錄片中展示的英國情報人員對中共“一大”代表李漢俊的行蹤監視記錄。
 
(注:本文圖片來源為上海市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