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爆炸百日祭:損壞房產回購惹爭議

最后更新:2015-11-22 21:23:31來源:華夏時報 栗澤宇

損壞房產回購惹爭議 天津港爆炸百日祭

本報記者 栗澤宇 濱海報道

災難如刀,突然的痛楚讓人記憶深刻;善后似線,漫長的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把痛苦加重。

“8·12天津港爆炸”事故轉眼已過百日,隨著相關負責人被追究責任、賠付工作陸續展開、受災單位和個人逐漸得到安置,盡管關于事故本身的真相仍存在謎團,但對于大眾而言,災難的確在漸漸遠去。然而,那些被卷入爆炸的受災人群的生活已徹底被改變,無形的創傷還在蔓延,尤其是涉及損壞房產的賠付事宜,目前看來還似一團亂麻。

公開信息顯示,在爆炸中被損壞的房產賠付工作已經完成簽約,但多位受災業主近日卻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簽約是“出于被迫”。而當本報記者多次向濱海新區政府部門求證此事時,濱海新區卻表示“無可奉告”。

遺存的和被改變的交織在一起,“8·12天津港爆炸”事故沖擊波其實遠未結束。

廢品收購一條街

11月12日,瘋狂“雙11”的第二天,一個快遞包裹占領中國大街小巷的日子,天津市濱海新區第五大道東段約800米長的道路也被占領了,路上堆積的是各種二手家電和家具。

沒有“雙11”,這里的計算方式是“8·12天津港爆炸”事故發生后的第92天。這也是蘇信(化名)在濱海度過的第30天,但如果沒有8月12日的那場爆炸,他可能永遠都不會來到這個地方做這樣的生意。

蘇信在遭受爆炸影響最嚴重的海港城外擺下了一個廢品收購攤位,這是他從業以來最好的一段日子。“收入是平時的四五倍,可能周邊的同行全來了,竟然湊在一起占領了一條街,而且每個人都賺錢。”

“8·12天津港爆炸”事故公布的最終受損房屋涉及清水藍灣(海港城)、啟航嘉園、帝景公寓(合生君景)、金域藍灣、萬通新城、匯錦苑(雙子座)、時尚旺角7個社區,受損房屋數以萬計。幾乎每戶受損家庭都有大量電器、家具面臨淘汰或更換。

《華夏時報》記者11月12日在距離爆炸點最遠的時尚旺角社區看到,多數受損窗戶依然以木板填補,部分樓體木板窗數量超過50%。業主韓小姐表示,其家中受損程度在7個社區中算最輕的,但依然更換了沙發、餐桌、冰箱等家具和電器。

在官方公布的賠償方案中,上述七個社區不論距離爆炸點遠近,采取一視同仁的處理方式,業主可選擇由指定的回購方回購或對房屋進行修繕。

“對我們來說,選擇修繕可能是比較合適的,一來我們距離爆炸點比較遠,基本上超過了一公里,所以房屋受損情況不是很重,房屋主體結構不會讓人擔心;其次是如果選擇修繕,可以獲得相當于房價16%的賠償,數額上也可以接受。”韓小姐說。

但《華夏時報》記者隨后通過微信、QQ、電話、走訪、業主代問等各種渠道查詢的超過300位海港城業主中,沒有獲悉有業主選擇修繕。

“賠償款買不回一個家”

“最大的創傷在心里,我無法想象,經歷了那個夜晚的人需要怎樣的勇氣才能選擇重新居住在海港城。”海港城業主小七(化名)說。11月15日,重新見到小七時,她像換了一個人。爆炸事故發生后不久時的小七說話慷慨激昂,眼神中充滿憤恨;時隔近3個月再見,小七言語不再高聲,眼中只剩下無奈和哀愁。

“如果不是顧及家人的感受,我可能真的會把頭發剃光。”作為女性,小七的狀態令家人擔憂,“我父母特意從東北來這邊陪了我一段時間,姐姐也特意來看我,但剛開始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我老問‘你們感覺到剛才晃了一下嗎?’后來才發現那是我的錯覺,但一有這樣的感覺我就會盯著燈看,看它是不是在晃……”

3個月前的8月12日,小七在感覺到晃動之后,看到家中的吊燈在搖擺,她就此以為是地震來襲,直到第二次爆炸的沖擊波來襲,毀掉了家中一切,她才意識到可能不是地震。

“我不是沒想過選擇修繕,畢竟是我離開家鄉奮斗多年打拼出來的自己的家,我對那里是很有感情的。但是當我回到小區里,看著那片景象,那些以往美好的景象和那晚的恐怖情形不停地在腦子里切換的時候,我才終于體會到,有些事情在人的心里可能是一輩子都過不去的。我從小是男孩子性格,很少哭,但是這一百天我哭了很多次。”如今,小七對記者說起這些時心情依然難以平靜。

小七最終的選擇是回購,回購方給出的條件是,按評估房價的1.3倍給予賠償。“1.3倍包含全部的費用,房價、裝修、屋內資產、精神損失之類所有明細都不再單獨算,而且對于我們這種距離特別近的,不到1000米距離以內的業主也沒有單獨的賠償。爆炸發生后,政府負責人是承諾過要對1000米以內的業主另設賠償的,但現在卻沒有。”小七說。

盡管1.3倍賠償看似數額不小,但小七卻表示這樣的賠償令她心灰意冷,“現在,濱海的房子全面上漲,因為都知道我們有剛需。政府組織房企開會說穩定房價,結果卻是大家一起漲價,平均漲幅都在15%到30%,新樓盤、二手房、房租都在漲。”

小七表示,就買房而言,賠償的房款僅僅能買同樣面積的房屋,不夠購房、裝修、添置家具電器所用。而就租房而言,房租的平均上漲水平剛好是政府補貼的數額。受損業主沒有人能逃脫經濟損失,精神損失賠償更無從談起。

房產回購一團亂麻

據悉,天津方面負責房屋回購的主體是“天津地產企業社會責任聯盟”(下稱“回購聯盟”),該聯盟在爆炸事故發生后緊急成立,由天津市房地產集團、天津泰達投資控股、天津住宅建設發展集團、天津海泰控股集團和天津天保控股5家房地產企業組成。

在天津方面公布的信息中,5家企業“自愿結成該聯盟”,并“依法依規”對7個受損社區實施回購。

但回購聯盟中某企業負責人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回購并非出于“自愿”,“政府找到我們的時候態度很明確,沒什么條件可講,任何事情以后再說。”但該負責人拒絕透露更多談判細節及內容,因為“不讓說”。

此前曾有報道稱萬科等3家開發商也加入了該聯盟,但《華夏時報》記者從萬科方面獲悉,萬科并未加入回購聯盟。萬科一位負責人表示,“萬科只是接受已經售出但并未交付的部分業主解除合同的要求,并未參與回購,也沒有加入該聯盟。”

據海港城業主劉先生介紹,在回購過程中,始終由政府工作人員負責與業主聯絡。“基本上以樓為單位,政府從各地抽掉了工作人員作為聯絡員,與業主談。但起初的談判過程并不順利,海港城等幾個受影響較重的社區,與政府一直談不攏,沖突過多次。但突然傳出一份通知,要求我們10月25日之前必須簽約,否則就不回購了,這才促使很多業主被迫接受了官方的方案。”

多位業主向本報記者證實了該通知的存在,但業主提供的通知原件,并非正式官方文件,沒有紅頭及公章。這是一份通告簽約點合并的通知,卻在通知末段明確寫道:“地產企業社會責任聯盟考慮,在10月25日左右對無正當理由的業主停止簽訂收購協議。”

小七告訴記者,這份通知的出現在業主當中引起極大反響,“在通知出現前,海港城簽約的業主大約只有30%左右,有了這個通知的影響,90%以上的人都簽了”。

而在收購合約的具體內容方面,業主亦有不平,“我們簽完約馬上就被掃地出門,留在屋里的所有東西就都不是我們的了。有一位業主家里孩子小,怕重新裝修有味道,就把原來家里的舊地板回收,鋪在了新家里,結果回購方要求他把磚再搬回來,或者交錢買走。”《華夏時報》記者試圖聯系當事業主,但該業主一位親友表示,不愿接受采訪。

爆炸百日后的沉默

“8·12天津港爆炸”事故已過百日,11月12日至16日,《華夏時報》記者在濱海區采訪時看到,除輕軌設施外,爆炸點半徑3公里以外的區域,表面均已恢復正常。

由于總控設備在爆炸中受影響較大,該區域軌道交通并未恢復運行,只能看到各個車站天黑之后燈火通明,卻難覓人影。曾經用于緊急安置的開發區第二小學、泰達醫院等公共設施皆已投入正常運轉。

爆炸點半徑3公里范圍內,部分商業設施、寫字樓、工廠已恢復正常,但仍有不少于50%的建筑仍在修復中。一家已經恢復營業的大型超市內,罕見顧客。

多位出租車司機向記者證實,爆炸發生后,出租車生意已難以為繼,由于受損區域是濱海新區寫字樓、工廠最集中的區域,而該區域目前人氣難以恢復,大多濱海地區的出租車司機表示收入已經不足此前的50%。

在爆炸點500米左右的輕軌站設施已被拆除,該區域并沒有施工跡象,圍擋將其封閉在內,看守者拒絕任何外人以任何理由接近。受損嚴重的消防、公安、海關等政府辦事機構的建筑已無人,海關大樓院內燒毀的汽車軀殼已布滿銹跡,門前破損的國旗仍在隨風飄動。海港城社區已被封閉,無證件者不得入內,多棟樓體開始修復,唯有距離最近的1、2號樓沒有動工跡象。

一位受損嚴重的工廠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該廠的損失并未得到政府方面的賠償,所有經費均由廠家自行出資修繕,政府方面暫時沒有接受賠償談判的跡象。《華夏時報》記者試圖就此與有關方面求證,卻得到了“不讓說”的答復。

事實上,記者在天津消防、醫療、心理救助、港口、回購聯盟、房屋修繕企業、水質采樣人員、爆炸區域安保等多個有關機構,均得到了類似的回復,表示不便接受采訪。

而在《華夏時報》記者按照要求向濱海新區提交“更新傷亡人數”、“了解具體賠付情況”等采訪請求后,濱海新區宣傳部新聞處處長趙航僅表示:“有些已通過媒體發布,其他情況會隨進展情況統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