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能險利率放開首年規模飆升183%

最后更新:2016-02-25 09:38:20來源:澎湃新聞記者 徐庭芳
萬能險費改至今已滿一年,規模迅速飆升183%。
 
所謂萬能險,是指一種可由客戶自行支付保險費并調整死亡保險金給付金額的人生壽險,通過對投資賬戶中的資產價值進行核算、調整保障與投資的比例,萬能險可以讓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作用。因其兼具保險保障和投資增值功能,萬能險已成為普通家庭常見的一種理財方式。
 
如今,萬能險已經成為不少險企做大做強的“不二法門”,質疑之聲也隨之而來。
 
\
萬能險規模飆升183%
 
2015年2月,保監會發布《關于萬能型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有關事項的通知》,萬能險費率改革全面實施,取消了萬能險最低保證利率不得超過2.5%的限制,將定價權讓渡于險企。
 
具體來看,政策主要體現為“提三降二”,即提升評估利率,完全放開保證利率,評估利率上限從2.5%提升至3.5%;提升保障功能,萬能險死亡保額要求從5%提升至20%;提升萬能險基本保費上限,從6000元提升至1萬元。
 
同時,降低初始費用和退保費用率,此前期繳和躉繳初始費用分別為10%和5%,此次降低為5%和3%,退保費用率從0—10%降低至0—5%。
 
伴隨結算利率的上漲,險企們紛紛上調旗下萬能險產品最低保底利率,使得這一數字普遍提升至3%—3.5%;相應地,萬能險銷售也迎來“井噴”。
 
據保監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月,行業原保險保費收入6376.73億元,同比增長59.20%;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這一數據飆升至2041.4億元,同比增長183%,而這部分保費主要來源于萬能險產品。
 
險企規模擴張“利器”
 
“這主要有兩方面因素造成,一是萬能險費率改革,給予險企更大的定價空間;而在利率下行中,保底型的理財產品更容易受客戶歡迎。”業內人士這樣解釋萬能險的火爆。
 
在上述人士看來,因為取消了萬能險最低保證利率不得超過2.5%的限制,險企面對市場競爭自然調高其最低保底收益,最終投資者收益提高,萬能險對比同類理財產品競爭力自然上升。
 
而更為重要的是,2015年恰逢國內利率進入下行通道,在這一年中,央行多輪“雙降”,原來占據個人投資產品大頭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普遍下滑,其收益率水平紛紛跌至5%以下,互聯網“寶寶”類產品更是一度跌破3%。
 
與此相比,保底收益為3%左右、同時兼具保障功能的萬能險的優勢進一步凸顯。不少險企抓住這一市場需求,借助這一波“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正如此前的舉牌“大戶”生命人壽和華夏人壽,其2015年度原保費收入分別為790億元與29.7億,投資款新增交費(主要為萬能險)分別高達859.3億元和487億元,總計規模保費已遠超諸如太平洋保險、新華保險等險企,躍升至行業第三、第四名。
 
依靠銷售萬能險實現規模的急速擴張,一大波新興保險公司大有進軍行業“第一梯隊”之勢。
 
監管提示風險
 
然而對于實行“負債——資產”匹配標準的險企而言,保費規模做大后第一要務則是實現投資增值,以此保證保費的滿期兌付。
 
為加大投資收益,不少險企選擇了舉牌上市公司,在2015年階段性上揚的股市中,以股價上漲盈利填補萬能險高收益引起的利差。在此過程中,強勢的舉牌險企和上市公司管理層發生沖突在所難免。
 
正如此前“寶能收購萬科大戰”時,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曾一度質疑前海人壽銷售的萬能險產品是否合法合規,由此引發市場對險企舉牌資金來源正當性和風險性的質疑。
 
對比險企官網數據,2015年上半年險企萬能險結算利率大多處于4%—6%之間,個別產品超過5.5%的水平,與同期銀行理財產品基本持平。
 
自利率下行至今,不少萬能險產品收益率不僅沒有變化,竟然不減反增。
 
以生命人壽為例,自2015下半年起,股市由牛轉熊、央行利率單邊下行,其萬能險產品最低結算利率竟一路飆升,某款產品11月份的結算利率更是達到7.99%,其余產品普遍高于7%;而前海人壽也是同樣情況,最高結算利率攀升至7.45%,其他產品也均不低于6%。
 
與實際環境“背道而馳”的投資作風也使得市場質疑:依靠規模堆積、“拆東墻補西墻”,能否實現萬能險的長久“繁榮”?進一步而言,如果遇到股市暴跌抑或金融危機,舉牌大戶們的流動性風險能否得到控制?
 
而就在去年12月,保監會相繼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高現金價值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以及《關于加強保險公司資產配置審慎性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對險企發行高現金價值產品做出嚴格要求,并要求那些熱衷于成本收益錯配險企進行現金壓力測試,嚴控現金流風險。
 
不難猜想,經歷一年的黃金期后,萬能險市場或將迎來一場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