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藍”刷屏 總理批示大氣污染防治任重道遠

最后更新:2015-07-21 23:17:03來源:一財網 章軻
\

我國重污染天氣發生的頻率、強度、持續時間都有了明顯減少。攝影/章軻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7月20日從環境保護部獲悉,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已初見成效,并且得到國務院領導的肯定。

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李克強指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初見成效,相關各方做了大量工作。下一步仍任重道遠,環保部要與有關部門和地方繼續加強協同配合,把防治措施一項一項落到實處,讓藍天更多,讓群眾滿意。

“北京藍”頻頻刷屏

6月以來,北京連續多日天藍云白,很多人的朋友圈被“北京藍”刷屏,曬藍天、評藍天,轉發、點贊,不一而足。環保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全國74個城市PM2.5同比下降,三大重點區域PM2.5平均濃度也都實現了明顯下降。

今年上半年,三大重點區域PM2.5平均濃度都實現了大幅下降。其中,京津冀同比下降22%,長三角下降16.2%,珠三角下降20.5%,74個重點城市平均下降17.1%。

不僅是PM2.5,PM10、SO2、NO2平均濃度同比呈現明顯下降態勢。其中,京津冀同比分別下降17.8%、27%、11.8%,長三角分別下降10.8%、15.4%、4.9%,珠三角分別下降15.9%、22.2%、19%,74個重點城市分別下降13.9%、19.4%、9.1%。

全國PM2.5特別防治小組組長甘中學認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初見成效”。在他看來“初見成效”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重污染天氣發生的頻率、強度、持續時間都有了明顯減少;各地政府重視度提高;全民的環境意識明顯提高,參與度大大增強。

環保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一成績雖與國家標準和公眾期待仍有較大差距,但也充分說明天藍云白不再遙不可及,更加堅定了社會公眾對大氣污染能治、可治的信心。

環境質量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連著經濟發展,與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質量緊密相連。對此,公眾有著明顯的感受。2012年冬,我國1/4國土面積、約6億人受霧霾影響;2013年,平均霧霾天數創52年之最;2014年,大范圍霧霾依舊頻頻造訪。

2013年9月,國務院出臺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為落實計劃要求,中央財政設立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支持重點地區解決突出大氣污染問題。

2013年,中央財政劃撥50億元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內蒙古、山西獲益。

2014年,中央財政劃撥98億元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三大區域10省份,除了上述6省份,江蘇、浙江、安徽、上海大氣污染防治得到支持。

2015年,中央財政擬劃撥115億元專項資金,目前已分兩批撥付106億元,河南省與上述10省份一起,得到中央財政支持。

今年地方兩會期間,大氣污染防治成了全國31個省(市、區)政府工作報告的共同關鍵詞,減煤、脫硝、除塵、控車成為重點。北京將積極疏解非首都功能;天津繼續將PM2.5治理列入“一號工程”;河北進一步壓減鋼鐵產能;陜西今年將完成1141臺燃煤鍋爐拆除任務;江蘇致力于將部分青奧保障措施常態化;安徽將深入開展工業廢氣、城市揚塵、秸稈焚燒等專項整治……

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表示,環境質量改善是環境保護的核心,必須下大氣力,做到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每年都抓出一批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能受益的治理成果。

截至今年4月,我國已經完成了對北京、天津、石家莊等9個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城市的污染源解析。其中,北京機動車排放貢獻最大,天津揚塵污染占3成,石家莊煤煙型污染是元兇,南京燃煤貢獻率為27.4%,上海移動源為首要污染源,廣州工業源是最大來源……

環保部環境監測司副司長朱建平介紹,今年其他省會城市也正在積極推進源解析工作,未來環境保護部還將開展動態的源解析。

\

環保人員正在對企業排放污染物情況進行檢查。攝影/章軻

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

本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于政策引導和標準加嚴,我國近一兩年來空氣污染物濃度明顯下降。

今年5月,環保部制定并會同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6項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這6項標準涉及石油煉制、石油化學、合成樹脂、無機化學、再生銅鋁鉛鋅等。至此,“大氣十條”要求制定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的25項重點行業排放標準已全部完成。

與此同時,國家強化企業信息公開,公眾參與渠道增多。在今年全國兩會記者會上,陳吉寧多次提及信息公開,要讓所有污染源排放暴露在陽光下,讓每一個人成為污染排放監督者。

除此之外,4月,環保部就《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試行)》公開征求意見,6月,環境保護雙微上線……在一系列措施的引導和激勵下,今年春節,上海燃放鞭炮引起的PM2.5濃度增加值是40微克/立方米,較2013的470微克/立方米、2014年的140微克/立方米有了大幅下降;越來越多的環境公益組織開始介入到環境公益訴訟領域;越來越多的人關心、支持、參與大氣污染治理。

在大氣污染防治中,一個最有效的武器是生態政績考核。

環保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在一系列制度安排下,各地意識到發展是政績,治污同樣是政績,大氣污染防治甚至是更大的政績。沒有哪位主政者愿意在這方面丟分,因為那將可能同時意味著丟面子、丟位子。

數據顯示,僅在華北環保督查中心管轄區域,被約談后,滄州市29名、駐馬店市7名、保定市3名、承德市18名,共57名相關主要負責人被批評、警告、免職。

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司長熊躍輝告訴記者,環境空氣質量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當前的環境質量距離標準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治理任務依然很重。

“越到后面改善難度越大。”環保部環境監測司副司長朱建平認為,我國的大氣污染形勢依然嚴峻,濃度仍處于高位,改善空氣質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排除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出現曲折或者反彈的情況。下一步的大氣污染防治要創新方法和思路,綜合調整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產業布局,采取協同治污策略。

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表示,上海去年PM2.5濃度下降了16.1%,今年反彈壓力還是有的,這要看創新驅動、轉型發展能不能鞏固,大力治污能不能再提升,鐵腕執法是不是再加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認為,解決大氣污染,根本是源頭上的產業結構調整,同時要繼續加強對地方政府落實環保責任的督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