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之父張小龍:極客身份與文藝內心

最后更新:2015-07-24 10:29:15來源:人物
\
18年前,Foxmail在他手中誕生,造福了400萬郵箱用戶;
7年前,他帶領團隊銳意創新,以七星級的產品追求重塑了QQ郵箱,使這一產品起死回生;
4年前,他成功開發微信這一劃時代的產品,開創了中國移動互聯網市場;
2013年,他繼續完善微信,微信支付風生水起,億級用戶遍布世界。崇尚技術的他是天生的完美主義,產品不斷更新迭代,用戶體驗一次次接近極致。他把一款互聯網產品打造得老少皆宜。他信奉簡單就是美,他崇尚顛覆性思維。他,就是微信開發者、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張小龍。
 
從程序員到產品經理
 
張小龍給世界的第一張名片是Foxmail創立者。1997年,張小龍自己編程的Foxmail面世,并迅速憑借口碑達到400萬用戶。他一個人寫代碼,完成了Foxmail的頭三個版本。Foxmail如此受到歡迎,以至于他不得不外放了語言包,讓各種忠實粉絲翻譯為十幾種語言。直至今日,Foxmail被收購,QQmail推出,Foxmail的企業用戶依然有數百萬。 
 
在上世紀90年代末,張小龍是與求伯君、雷軍、王江民等齊名的軟件程序員。
 
但張小龍并未選擇創業。2000年初,Foxmail軟件被博大公司以1200萬元人民幣買走。當時,張小龍曾對外表示,自己并不看重所謂的話語權,并意識到“與其一個人寫程序,不如組織一大堆人寫程序”。
 
張小龍在博大度過了沉寂的五年。2005年,博大又將Foxmail及其知識產權賣給了騰訊,張小龍及其團隊成為騰訊員工。騰訊給予張小龍較大的自由空間,任命其為騰訊廣州研發中心負責人,該研發中心被允許在騰訊總部深圳之外自成一體。
 
在被騰訊收購之后,Foxmail開始了艱難的轉變,從客戶端轉變為Web產品。 
 
一開始非常不順利,最早的版本類似Web上的巨無霸,幾乎無法操作。從程序員到管理者,從客戶端產品經理到Web產品經理,張小龍度過了極為孤獨的三年時光。 
 
三年后,他完成了第一次變形。QQmail被騰訊內部稱為“七星級產品”。人們經常用一個例子來說明QQmail在產品體驗上的細膩入微:如果你在郵件正文里提到“附件”,而你在發送時并沒有粘貼任何附件,那么系統會立即提醒:您是否忘了加上附件。這一體驗現在Gmail也有了。 
 
2007年,QQ郵箱因推出“超大附件”等功能一舉成功,成為中國用戶人數最多的郵箱,張小龍團隊再次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但新的問題是,張小龍需要從比較“重”的軟件思維轉向比較“輕”的互聯網思維。與他同齡的雷軍(小米創始人)亦不免感慨:當年太執著于軟件,太執著于要打敗微軟,導致思維不能轉變,錯過了互聯網時代。
 
QQmail的成功,卻讓張小龍感覺到焦灼。因為郵箱對于大數量的普通網民而言,依然是一個門檻極高的產品。也許,教會他們用@符號都需要許多年。還有什么是海量網民所需要的產品? 
 
張小龍開始了他的第二次轉變,從Web工具類產品,進入Web社交類產品。 
 
這一過程大約耗費了不到兩年時間,難度比上一次更大,周折更多。張小龍和他的團隊最先試驗了閱讀空間,這是跳出工具類產品的第一個接榫。做閱讀空間貌似是一個工具,但是其中會有簡單的人際互動。可以觀察用戶的行為和交互習慣。閱讀空間獲得了成功,于是就有了QQ郵箱廣播的嘗試。這是在QQ郵箱中試圖打造一個類Twitter產品的嘗試。163郵箱也做過類似的事情,但是這個項目失敗了,用戶和內容并入了騰訊微博。在郵箱的使用場景下,閱讀空間的慢速閱讀和深閱讀是和郵箱調性相契合的,但是和快速流動的Tweets流卻不能相容。 
 
于是,又有了QQ郵箱漂流瓶。這是一場試驗,主題是:假設在大用戶數量基礎上,做輕SNS類應用,尤其是陌生人交友,是否能夠獲得成功?結果空前成功。每天的漂流瓶達到了駭人聽聞的數量級,用戶粘性也得到了非常可觀的增長。
 
微信席卷中國 
 
第三次轉變突然到來,張小龍的目光早已經從Web跳轉到了移動互聯網。只是一個簡單的要求,團隊中的程序員就從原來的崗位離開,開始學習手機客戶端的編程。原來在QQmail手機隨身郵上的經驗,被廣泛應用到了微信的打造過程中。新的手機團隊不是做一個客戶端,而是IOS、安卓、塞班三個客戶端同時開始做,放出IOS版本之后,立即轉安卓做下一個版本,安卓做完轉塞班,然后再轉回做IOS,這叫全天候手機開發團隊。他們喜歡在黑夜里通宵開發,此時廣州寂寥無人,適合集中精力并行開發。程序員三五成群,在工作區過道上低聲討論,有的就地開始做俯臥撐,以提振精神。有人把他們稱為“礦工”,因為他們總是在黑暗里工作,而他們以這稱號為傲。
 
微信在8個月里就橫掃了整個市場,比它炫的沒它簡單,比它簡單的沒它快,沒有誰比它更快,哪怕在GPRS下,微信也能把進度條輕易推到底。萬法歸宗,唯快不破。在各家拼單點功能的時候,微信在11年下半年突然跳離主戰場,在LBS和視頻通話上布下兩粒棋子。隨即,在LBS上開發了“搖一搖”功能。滿城的“卡嚓”聲響起,無窮盡的寂寞之心終于有了簡單的去處。從Web SNS產品到移動互聯網SNS產品,張小龍第三跳只用了8個月。 
 
在11年上半年的一個月時間內,他曾經一篇篇仔細讀過幾乎所有業界對微信的評價。讀過一邊倒認為微信無望的論調,讀過各種關于微信抄襲KIK和Talkbox的指責。11年下半年,一起都逆轉了過來。張小龍依然沉默不語,但是微信3.0的開機頁面上放出了邁克爾·杰克遜的圖片,邊上寫了MJ的一句話:“你說我是錯的,那你最好證明你是對的。謹以此版本紀念邁克爾杰克遜,感謝他的音樂陪伴我們的產品開發之旅。”同年11月,TalkBox放出了TXT和圖片輸入功能。而此時,微信開始提供自定義透明背景頭像、二維碼名片,開始試驗時尚感對產品流行度的影響。
 
張小龍的幸運在于騰訊較為靈活的機制,以及馬化騰的知人善用。今年,張小龍在與Facebook工程師交流時曾表示,自己決定做微信產品時,只是給馬化騰寫了一個郵件,做了幾點說明,馬化騰當晚便回復同意。
 
在微信起步階段,馬化騰亦給予其較大的資源傾斜。2010年11月,微信立項,張小龍帶領廣州研發中心的幾十個人開始嘗試做中國的Kik(美國一款手機即時通訊軟件)。彼時,騰訊與360對戰正酣,已是中國互聯網三巨頭之一的騰訊還處在可能被顛覆的焦慮之中。
 
2011年1月24日,iPhone版微信面世。一位曾在騰訊管理層任職的人士表示,2011年10月左右,馬化騰通發郵件,號召每個騰訊員工使用微信,QQ彈窗、QQ通訊錄等支持微信。
 
在騰訊內部,馬化騰是第一號產品經理,張小龍則被稱為第二號產品經理。兩者經常表現出志同道合的親近。張小龍在騰訊微博里曾轉發了馬化騰的一條微博,那是一個測試題。當被問到QQ Beta1版本中最應該實現的三個功能時,馬化騰的答案是卡通頭像、聊天室、看誰在線上,張小龍的答案則是,卡通頭像、看誰在線上、QQ表情。張小龍在微博里自嘲自己竟有一項與馬化騰不同,“唉,這就是當年混聊天室太少的后果。”
 
極客身份與文藝內心
 
除了每周一次的網球,和每天深夜的音樂,張小龍沒有什么別的嗜好。程序員時代的煙癮一直保持了下來,他是廣州深夜里最大的Kent消費者,沉默到像謎一樣的男人,中國為數不多具有文藝氣質的產品經理。他是那種因為喜歡《藍蓮花》歌詞,就一定要問許巍買下版權,掛在QQ郵箱入口的人。他也是那種喜歡同事小女兒涂鴉,就把一幅涂鴉畫和《藍蓮花》一樣掛在QQ郵箱入口的人。如果世界上又出現了什么新鮮的APP應用,在發布后的48小時之內,如果你也下載嘗鮮,可能你會遇到個名叫Allen的人,如果這人沉默不語,甚至連頭像都沒有。那么你也許已經遇見了張小龍。 
 
張小龍的意義在于證明了極客精神在中國的可能性:能理解用戶需求的人不少,但很少有人能像張小龍這樣,不是簡單迎合,而是引導并讓用戶形成新的行為習慣。
 
一個細節便是,對“已送達”狀態的處理。在同類競爭產品例如米聊中,發送消息后顯示“已送達”幾乎成為一種標配。但張小龍認為,與郵件顯示“已送達”不同,作為實時溝通工具,微信顯示“已送達”則會給接收消息的人帶來壓力,傷害了用戶體驗。
 
微信的意義不僅在于它是一款成功的產品,它把人機關系和交互模式徹底互聯網化了,在過去兩年,這已經成為一個社會現象,并且未來還會對商業有更深遠的影響。在這一點上,張小龍的極客精神起了關鍵作用:好奇心、探索欲、改變世界的情懷。
 
2013年6月初,微信5.0版本面世,對微信公眾號做了折疊和調整,明確表示“微信不是營銷平臺”。
 
在眾多產品經理看來,這種“改變世界,但不被世界改變”的做派頗具極客精神,張小龍亦因此被認為是中國最接近喬布斯精神的人,幾乎被捧上神壇:2012年底,一篇名為《張小龍產品心經》的文章被廣為傳播。
 
雖然被冠之以“極客”稱號,張小龍卻認為,極客對互聯網的推動作用或許被夸大了,商業公司對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作用更大。在2011年秋的交流活動中,面對學弟學妹,張小龍說:“搖一搖不是簡單的陌生交友,是人類兩性需求的一種體現。”在討論搖一搖的界面設計時,張小龍本來想用維納斯或者大衛雕像,但考慮到“裸露”可能帶來問題,就換成了一朵花。面對年輕的大學生,張小龍則建議他們多讀讀哲學類的書,即使從事技術工作,哲學也有助于“了解人性,而非所謂用戶需求”。(文/王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