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醫師也懂心理療法 治好眩暈、脫臼等疾病

最后更新:2015-05-14 23:30:25來源:羊城晚報

  □郭華悅

  利用心理療法治病,不只現代人懂,古代醫師也常施用。

  清代的《續名醫類案》中,就記載了這么一起真實病例。當時,有名因眩暈而臥病不起的婦女,來求名醫傅青診治。結果,傅青開出的藥方是“軟石湯”。病婦丈夫按傅青的吩咐,要將石頭煮軟,讓妻服下。

  哪知,煮了幾天幾夜,石頭堅硬如初。這幾天里,病患的丈夫渴了,就喝點水;餓了,隨便塞點干糧;困了,就瞇著眼小睡片刻。幾天下來,整個人都脫了形,邋遢不堪。病者見狀,大受感動,掙扎著起身,和丈夫一起煮石頭。

  直至此時,傅青才道出原委。病患眩暈,是因為心中的郁怒所致。要令其能起床,就得化解郁怒。愛是驅散郁怒的良藥,于是傅青故意開出“軟石湯”,讓其夫展現出情比金堅的一面,感動了妻子,心中的郁怒自然驅散。這么一來,病就不藥而愈了。

  若說這起病例,是利用正面的心理力量,那另一起,則是從反面為之。

  《傷科匯纂》中,記載了這么一個病例。有名女子,腿骨脫臼,找大夫診治。大夫匆匆將牽引端固定后,就借故離開。女子大腿外露,又羞又臊,拼命往里縮。結果,這么一用力,腿骨就因此而復位,恢復了正常。

  在后一起病例中,大夫利用的是患者的羞恥感。通過令其產生羞恥感,進而下意識地反抗與掙扎,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患者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受心理因素的影響,通過習慣性的行為方式,一步步照著大夫的設想來走,結果就不藥而愈了。

  可見,早在古代,人們就已經意識到,不管是正面還是反面的心理力量,只要利用得當,都是治病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