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個螢火蟲公園被叫停 城市觀螢遇阻
最后更新:2015-07-13 19:49:33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秦逸菲
夢幻般的螢火蟲景觀總能吊起城市人的好奇心,但從環保角度看,螢火蟲主題公園問題多多。
7月10日本是引發熱議的“上海首個螢火蟲主題公園”開門迎客的第一天,但昨天《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得到的消息是,如期開園有點懸。果然,今天一早傳來的消息是,這個“主題公園”被叫停了。多名大失所望的預約觀眾在預定網站留言抱怨。
“螢火蟲公園”即將開幕的消息傳開后,上海市松江區商務和旅游委員會旅游促進科現場檢查,發現,這個“主題公園”存在場地、物價、公安、消防等多處問題。昨天上午,上海“螢火蟲主題公園”的主辦方武漢君友商業管理有限公司表示,已經提交了報備材料,如果因為審批原因無法在10日開園,主辦方將聯系已經預約的游客更改游覽時間。
倉促上陣的螢火蟲公園,卻成為城中熱門話題,小小螢火蟲的號召力可見一斑。瀏覽近期全國各地的相關新聞,可以發現,這股熱潮其實稱得上此起彼伏,鄭州、武漢、湛江等地都傳出將有螢火蟲主題公園開張的消息。
對于大多數城市人而言,螢火蟲已經是遙遠的記憶,難免心懷情結。但眾多主題公園里螢火蟲的命運所引發的來源、保護保育及物種入侵等問題,已經引發一系列質疑和討論。
松江“室內螢火蟲主題活動”現場。因未獲得審批,該活動被叫停。
人工繁育?不現實
多數活動主辦方均宣稱,螢火蟲主要來自人工養殖。但在上海長期從事野生動物保護的環保人士姜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目前能夠人工馴化繁育的螢火蟲種類非常有限,而野外捕捉的成本非常低廉,與野外捕捉相比,人工繁育在成本和“應季性”上根本沒有競爭力。
“螢火蟲的人工繁殖成本相當高。”湖北“守望螢火蟲”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郭瓊告訴記者。中心與咸寧市通山縣廈鋪鎮政府合作,在當地打造了國內首個螢火蟲保育區——大耒山螢火蟲保育區。隨著養殖數量上升,成本加上水電、場地及其他研究費用,基地每年需要投入50萬元左右的資金。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守望螢火蟲研究中心付新華也曾表示,人工繁殖螢火蟲并不容易,國內掌握相關技術的人并不多,能夠大規模繁殖的更少。因此,商業活動為了逃避環保質疑而聲稱人工繁殖,其實幾乎都是野外捕捉的。根據研究中心的測算,人工繁殖螢火蟲的成本每只要達到10元左右,而野外捕捉的成本差不多只有5角。
云南螢火蟲保護志愿者董志巍曾親眼見到有人夜晚大量捕捉螢火蟲,“一晚上可以(捕捉)幾百只,多的有500只左右,捕捉者有當地人,也有外來的,他們通過網購或者其他方式,把這些螢火蟲賣到外面去。”與此相應,在云南,董志巍從沒有見到過人工大量養殖螢火蟲的地方。
螢火蟲的成蟲階段非常短暫,熒光燦爛的日子正是螢火蟲繁殖的時期。捕捉、販運和展覽破壞了它們繁衍后代的生命周期,而對環境的挑剔,也使得螢火蟲很難在新家存活和繁殖,最終淪為供人短暫玩賞的快消品。
付新華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螢火蟲在自然界中有不少天敵,被捕食量巨大。在自然環境下,螢火蟲一次產下的100~200粒卵中僅有2粒左右能存活,約等同于產卵的一對螢火蟲的數量。“如果有1000只螢火蟲,被抓走500只,明年繁育過后,可能也只剩下500只,甚至500只不到。螢火蟲繁育前期雄蟲居多,而后期則雌蟲居多,如果捕獵者恰好在螢火蟲繁育的中間時期,即雌雄數量大致相等的繁育高峰期進行捕獵,那么對于螢火蟲種群的傷害是巨大的。”
螢火蟲幼蟲的主要食物是螺和蝸牛,它不僅是生物指標,同時也是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被大規模捕捉,對生態環境有直接影響。而引入螢火蟲的地區,也可能造成未知的影響。付新華告訴記者,他的海外合作伙伴、日本名古屋大學的大場裕一博士,近期在日本發現了世界首例螢火蟲入侵,即美洲的螢火蟲入侵并定居在日本。這種螢火蟲食源廣泛,一年能繁殖六代以上,非常強悍。因此,也不排除可能有螢火蟲在異地定居下來,而一旦發生定居,這種生物入侵,也有可能對生態平衡造成一定影響。
野外觀螢,并非不可能
對城市放飛螢火蟲持否定態度的專家,希望民眾能夠到野外或者自然公園中“克制”觀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博士李學燕表示,上海崇明島等郊區,仍舊有螢火蟲。上海附近的天目山和舟山群島等地,也都可觀螢。姜龍說:“在上海野外分布的螢火蟲有陸棲的黃脈翅螢和水棲的條背螢。如果上海的民眾想要尋覓螢火蟲,在上海青浦的淀山湖水系周圍分布有較多的螢火蟲,此外,在外環公路的林帶附近也可能發現螢火蟲的身影。”
“四川天臺山的公園是就地保護,比較符合自然規律。觀賞螢火蟲比較成熟的還有日本,到(螢火蟲大量出沒的)一定季節,在報紙上會有推薦:可以到哪些公園觀賞哪些種類的螢火蟲。”李學燕介紹說。
消失的螢火蟲還能回到城市嗎?“城市里螢火蟲逐漸消失,第一是由于棲息地被破壞。棲息地要能提供足夠的食物。第二,螢火蟲需要泥土作為羽化的場所。第三,它對光線也有要求。”姜龍告訴記者,“荒地和邊坡地被開發、農藥的應用,還有土地的硬化,導致螢火蟲的棲息地急劇減少。一些小河和水溝就被填埋,對水生螢火蟲的影響也特別大。”
“螢火蟲對環境的要求較高,溫度在18~25攝氏度為宜,又性喜潮濕,對環境的變化很敏感。”日本民眾之所以還能在城市中看到螢火蟲,依賴于城市的留邊。姜龍也認為,日本的螢火蟲生態歸功于城市規劃上的先期準備,此外,民眾的生態保護意識也是螢火蟲得以生存的重要原因。他建議:“上海可以在現有的大型綠地做本土螢火蟲的繁育實驗,營造適應螢火蟲生存的場所,適當引入一些螢火蟲的食物,如蝸牛之類的。實際上就是給城市留白,政府在規劃上要下力氣,規劃了之后管護要跟上。”
李學燕表示,螢火蟲是一種具有指標作用的生物,它對環境的要求和人類的要求是一致的:沒有污染、植被好、水質好。正因如此,保護螢火蟲,也正是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


故宮三百年銅缸被情侶刻字“秀恩愛”:已報警
銅缸右側的兩個銅環把手之間,刻著一個愛心桃,愛心桃...
東方中文網:看東方 觀天下
東方中文網(http: dfzw net )簡稱東文網,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