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喜憂參半”的百年豫劇如何唱下去?

最后更新:2015-09-15 23:09:06來源:中國新聞社

\

  中新社鄭州9月15日電 題:“喜憂參半”的百年豫劇如何唱下去?

  中新社記者 董飛

  “對當前豫劇的現狀,我們是有喜有憂。”正在此間河南鄭州舉辦的“全國豫劇院團工作交流會”上,身兼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會長的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王全書,對豫劇現狀感慨至深。

  起源于明朝中后期中原地區的豫劇,是中國第一大地方戲劇種。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介紹,在全國共有161個豫劇院團,1000多個民營劇團,號稱“十萬大軍”。

  欣喜的是:“豫劇仍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地方戲劇種,其從業人數、劇團數量、流布區域皆為全國之最。從東海之濱到天山腳下,從‘天府之國’到寶島臺灣,到處都能聽到豫劇圓潤悅耳的旋律和耳熟能詳的唱段。”

  堪憂的是:“近30年來,隨著豫劇觀眾的老齡化,豫劇覆蓋的地域呈收縮之勢。與歷史上豫劇曾廣泛流傳到全國20多個省區市相比,其生存的空間不是拓展了,而是縮小了,豫劇的觀眾群體減少了。”王全書如是感言。

  據官方不完全統計,1959年中國傳統戲劇存368種,2013年下降到286種,以一年超過一種的速度在消亡?,F存劇種中,有74個僅有一個職業劇團或民間班社,正處于“瀕危消亡”境地。

  承載著數百年歷史,唱腔鏗鏘大氣的豫劇將如何唱下去?在9月14日、15日的豫劇交流會上,吸引了全國10余省份的100多家豫劇院團負責人、表演藝術家,回鄉省親、探討豫劇生存發展困境。

  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濮存昕表示:“如今很多社會問題、民族文化素質問題都與我們長時間冷落傳統文化相關。我們要和傳統對話、和經典對話,要讓文藝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留住鄉音鄉情……”

  近年來,中國文化部與河南省方面亦著手助力豫劇發展。1997年舉辦的首屆“中國豫劇藝術節”,時隔14年(2011年)在鄭州舉辦了第二屆。此后,河南省政府決定和文化部聯合,每隔3年,舉辦一屆。此間,推出了一大批豫劇精品劇目。

  豫劇新編《程嬰救孤》《清風亭山》《畫皮》紛紛走向世界舞臺,唱響多國。其中,《程嬰救孤》于2013年2月份還登上了美國百老匯舞臺。

  王全書認為,“要不斷培養新的豫劇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拓展豫劇的生存空間。豫劇的傳播史表明,豫劇既是一個誕生于河南的地方劇種,又是一個早已沖破地域局限、流布覆蓋全國眾多區域的劇種,不管流傳到哪里,都要盡力讓它唱得響、走得遠、傳得開。”(完)